十六國時期的社會激蕩與民族融合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3-20 09:18:47 作者:包頭熱力
▲劉淵建政初期形勢圖,圖中部綠色為前趙 (圖片來源:中國疆域歷史地圖集)
自西晉以降,圍繞這場公元4至5世紀發(fā)生在中華世界的殺戮分裂、重組,不同人群基于不同情境和立場所做的敘事和建構往往不同。身歷動亂之痛、抱持“華夷之辨”思想的古代文人學者通常以“五胡亂華”來概括十六國北朝的歷史,將其時“中原板蕩、神州陸沉”的局面,視作蠻族入侵導致的文明衰落。20世紀以來,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以“唯物史觀”為指導,指出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,中國歷史由多民族共同創(chuàng)造。中國歷史上不乏兄弟鬩墻的慘痛教訓:十六國前期胡人政權逐鹿中原時給中原百姓造成深重苦難,胡人政權彼此攻伐殺戮對方百姓,個別漢人割據(jù)政權在施以報復的過程中同樣禍及胡人百姓。但是這不應該看作是外敵入侵,隨著五胡從政治觀念到文化習俗都迅速中華化,北方胡漢之間、諸胡之間逐漸融合,在追求重建大一統(tǒng)的過程中深深融入了自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。這就是五胡入華。
開啟亂局還是趁亂崛起?
永嘉五年(311年),前趙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;建興四年(316年), 匈奴劉曜攻入長安,俘晉愍帝,西晉滅亡。從朝代更迭的角度看,西晉亡于匈奴毫無疑義,但《新唐書》所說:“唐亡于黃巢,而禍基于桂林”,以及《明史》中的“故論者謂明之亡,實亡于神宗”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不等于根本原因。如果直接原因是指對事物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,并直接促成其發(fā)生變化的原因。根本原因則是導致事物發(fā)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(fā)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。具體到西晉王朝的崩潰,其“青萍之末”則需追溯到“何不食肉糜”的惠帝時期。
如所周知,由于惠帝“不惠”,后宮、外戚、權臣等圍繞最高統(tǒng)治權進行了血腥的爭奪,最終導致席卷全國的“八王之亂”。中樞神經壞死與地方統(tǒng)治失馭的時間先后與因果關系是極為明顯的。作為最后登場的角色,胡族勢力只是將局面進一步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因此從歷史邏輯來看,與其說“五胡”的鐵騎踏碎了西晉不可一世的繁華,毋寧說是西晉統(tǒng)治者在內爭中耗盡了國家元氣,其根本原因在于內部的統(tǒng)治失序。
▲“漢匈奴歸義親漢長”青銅?。▓D片來源:視覺中國)兄弟鬩墻還是外敵入侵?
“五胡”在入主中原之前長期活躍于“近塞”地帶,以“屬國”“保塞蠻夷”等形式接受中原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換言之,“五胡”王朝的核心族群是在漢晉時期已內遷的入塞部族,其作為政治體的發(fā)育完成于王朝內部的郡縣地帶,并不能以“塞外虜”視之。呂思勉指出“五胡”久居塞內,半已同化,他們的崛起,固然帶有民族斗爭的性質,但也可以說是政治上的內亂。此觀點獲得了眾多學者的認可和闡揚,如馬長壽即認為“過去傳統(tǒng)的史學界把‘五胡十六國’的歷史說成是‘五胡亂華’,這種說法現(xiàn)在看來顯然是不公允的,沒有承認‘五胡’是當時國內的少數(shù)部族,把國內民族的矛盾問題同國外部族的入侵問題等同起來?!?/p>
其時胡漢之間融合程度的深刻也可以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,如果比較東漢南匈奴的墓葬與原先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墓葬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前者已經喪失匈奴原有的墓葬特色并逐漸向華夏墓葬風格發(fā)展的現(xiàn)實情況,侯旭東因此得出內遷南匈奴在文化上日益趨同于中原華夏的結論。鮮卑墓葬所反映的情況等也大抵與此相似。
▲甘肅省博物館:古代匈奴草原游牧民族生活蠟像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另起爐灶還是繼承發(fā)揚?
中國的文化傳統(tǒng)中,以其自身內部某一地區(qū)為核心進行輻射式劃分和描述,“以我為主,其余次之,我即文明,其余皆荒”是自古以來從未斷絕的觀念。胡鴻指出:“就隋唐以前的歷史而言,想要在東亞大陸的農業(yè)地帶建立帝國,舍華夏政治文化外別無他途?!被蛟S也可以說在隋唐之前的東亞世界里,中原地區(qū)處于一個較高的“文化勢位”上,周邊并未產生其他堪與匹敵的文明,游牧君主的“天下”盡管由馬上得之,但如果想要穩(wěn)固在漢地的統(tǒng)治,唯有漢地既有的政治傳統(tǒng)可供資取。在這一進程中,“五胡”政權的態(tài)度往往是主動和積極的,誠如《晉書·慕容廆載記》所謂“漸慕諸夏之風”。
具體而言,血緣構擬方面,“五胡”統(tǒng)治者普遍自托“炎黃子孫”,將自己認定華夏后裔;意識形態(tài)方面,十六國國號皆經過措意斟酌,所用者多為“神州上國”舊名,意在宣揚正統(tǒng);政權建設方面,大體沿用漢魏以來的政治框架和官僚體系,如前燕慕容儁正式稱帝,稱雄山東地區(qū)之初,即設置太尉、中書監(jiān)、中書令、侍中、尚書令、尚書仆射等百官,實行漢魏舊制。前秦盡管一度實行胡漢雙軌體制,但管理六夷的最高官職“大單于”只維持了較短的時間;此外還刻意凸顯自身諳熟華夏經典的形象,以至清儒趙翼慨嘆“僭偽諸君有文學”。
基于以上原因,五胡所建立的中原政權絕不是“另一種國家建設的模式”,其本質仍是模仿中原王朝來營造傳統(tǒng)的“天下秩序”,“表面顛覆的背后是舊有機制的重建”。
統(tǒng)一多民族國家的發(fā)展歷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(xiàn)局部、暫時的曲折和倒退,但其發(fā)展軌跡是螺旋上升的,在中華文明突出的統(tǒng)一性的保障下,每一次劇烈民族沖突和政權分裂最終都導向更高層次的國家統(tǒng)一和更深程度的民族融合。